痛經可能由原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盆腔炎癥、子宮肌瘤等原因引起。
1、原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指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多見于青春期女性。主要與月經期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分泌增加有關,前列腺素會刺激子宮平滑肌強烈收縮,導致子宮缺血缺氧引發疼痛。這類痛經通常在月經初潮后1-2年內出現,疼痛多集中于下腹部,可能伴隨惡心、頭痛等不適。
2、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外部位的疾病。異位的內膜組織在月經期同樣會發生出血,刺激周圍組織引發炎癥反應和粘連,導致進行性加重的痛經。疼痛多始于月經前1-2天,可能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內側,常伴隨性交痛和不孕。
3、子宮腺肌癥:
子宮腺肌癥是子宮內膜腺體侵入子宮肌層引起的疾病。月經期異位內膜出血會導致子宮肌層水腫和痙攣性收縮,引發劇烈痛經。疼痛呈進行性加重趨勢,子宮往往均勻性增大、質地變硬,可能伴隨月經量增多和經期延長。
4、盆腔炎癥:
慢性盆腔炎癥可能導致盆腔粘連和充血,在月經期盆腔充血加重時會誘發或加劇痛經。這類痛經多為下腹持續性墜痛,可能伴隨白帶異常、腰骶酸痛,在勞累或性生活后癥狀加重。炎癥反復發作可能造成輸卵管堵塞等后遺癥。
5、子宮肌瘤:
黏膜下子宮肌瘤或肌壁間肌瘤可能影響子宮收縮,導致月經期子宮收縮不協調引發痛經。疼痛程度與肌瘤位置和大小相關,可能伴隨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等癥狀。較大的肌瘤還可能壓迫膀胱或直腸引起相應癥狀。
建議痛經女性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經期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飲食上可適量增加溫性食物如姜茶、紅棗,減少生冷刺激食物攝入。適度熱敷下腹部有助于緩解子宮痙攣,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止痛藥物。若痛經進行性加重或伴隨異常出血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排除器質性疾病。日常適度運動如瑜伽、散步等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環,長期堅持可能減輕痛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