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熱主要表現為游走性關節炎、心臟炎、皮下結節、環形紅斑和舞蹈癥。癥狀發展通常從關節疼痛開始,可能逐步累及心臟和神經系統。
1、游走性關節炎:
多累及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表現為紅腫熱痛,癥狀可在1-2周內從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關節癥狀通常對水楊酸類藥物反應良好,但可能反復發作。部分患者伴隨低熱和乏力,關節活動受限程度與炎癥程度相關。
2、心臟炎:
約50%患者會出現心臟受累,表現為心包摩擦音、心界擴大或新出現的心臟雜音。嚴重者可發展為風濕性心臟病,常見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病變。心臟炎可能引起胸悶、氣促等心力衰竭癥狀,需通過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確診。
3、皮下結節:
出現于骨突部位的堅硬無痛結節,直徑約2-20毫米,多見于肘部、枕骨等部位。結節與嚴重心臟炎相關,通常持續數周后自行消退。組織學檢查可見結節中心為纖維素樣壞死,周圍環繞淋巴細胞和成纖維細胞。
4、環形紅斑:
特征性皮膚表現呈淡紅色環狀皮疹,邊緣隆起而中心蒼白,多分布于軀干和四肢近端。皮疹無痛癢感,可能隨體溫變化而時隱時現。組織病理顯示真皮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屬于非特異性炎癥反應。
5、舞蹈癥:
又稱Sydenham舞蹈病,表現為突發、無目的、不自主的肢體抽動,多見于兒童患者。癥狀可能累及面部肌肉,出現擠眉弄眼等異常表情。神經系統檢查無實質性病變,癥狀多在2-6個月內自行緩解。
風濕熱患者需保證充足臥床休息,急性期每日熱量攝入不低于2000千卡,適當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肉、蛋奶。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但需避免劇烈活動加重心臟負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居住環境干燥通風,定期復查血沉和C反應蛋白監測病情。鏈球菌感染流行季節可預防性使用芐星青霉素,已有心臟損害者需長期隨訪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