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側切是分娩過程中會陰部的保護性切開術,醫學稱為會陰側切術,主要用于擴大產道出口、減少嚴重撕裂風險。
1、操作目的:
會陰側切術在胎頭娩出前實施,通過45度斜切口擴大陰道口。主要適用于胎兒窘迫需快速娩出、會陰彈性差可能發生不規則撕裂,或需使用產鉗助產等情況。切口方向可降低損傷直腸風險。
2、適用情形:
初產婦會陰條件差、胎兒體重超過4000克、肩難產風險較高時多需側切。臀位分娩、早產兒為保護胎頭也可能實施。存在妊娠期糖尿病或第二產程延長時,醫生會評估必要性。
3、手術過程:
局部麻醉后,醫生在宮縮間歇期用剪刀快速切開陰道后聯合處皮膚與肌肉層,長度約3-5厘米。分娩后逐層縫合黏膜、肌層和皮膚,使用可吸收線減少拆線痛苦。
4、術后護理:
切口需保持干燥清潔,每日用溫水沖洗2-3次。采用側臥位減少傷口壓迫,排便時用干凈棉墊支撐會陰。出現紅腫滲液、劇烈疼痛或發熱需及時復查,預防感染和傷口裂開。
5、恢復周期:
表層愈合約需7-10天,深層組織完全恢復需4-6周。初期避免久坐和提重物,6周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凱格爾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盆底肌功能恢復。
產后飲食應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促進組織修復,每日飲水2000毫升預防便秘。使用環形坐墊減輕局部壓力,純棉內衣減少摩擦。2周后傷口無異常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但需避免騎跨動作。哺乳時選擇側臥姿勢減輕會陰受力,發現縫線不吸收或硬結及時就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