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腹痛可能由飲食不當、腸道感染、腸系膜淋巴結炎、便秘、腸套疊、過敏性紫癜、闌尾炎、腸痙攣、泌尿系統感染、心理因素等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抗感染治療、物理緩解、藥物干預、手術等方式處理。
1、飲食不當:
過量進食生冷、油膩食物或暴飲暴食易引發功能性腹痛。表現為臍周隱痛,無發熱嘔吐。建議暫停進食2-4小時,飲用溫開水,順時針按摩腹部。反復發作需排查食物不耐受。
2、腸道感染:
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感染常見,伴隨腹瀉、發熱??赡芘c進食不潔食物有關,需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蒙脫石散保護腸黏膜。血便或持續高熱需就醫排除細菌性痢疾。
3、腸系膜淋巴結炎:
呼吸道感染后多發,右下腹痛為主,超聲可見淋巴結腫大。通常選擇頭孢克洛等抗生素治療,配合局部熱敷。需與闌尾炎鑒別,若出現反跳痛需急診處理。
4、便秘:
排便間隔超過3天可能引發腹脹痛。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使用乳果糖口服液軟化糞便。培養定時排便習慣,學齡兒童每日飲水量應達1000-1500毫升。
5、腸套疊:
嬰幼兒突發陣發性哭鬧、果醬樣便為典型表現。發病6小時內可通過空氣灌腸復位,延誤可能導致腸壞死。肥胖嬰兒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后需警惕該病。
6、過敏性紫癜:
腹痛伴下肢對稱性皮疹是特征,與免疫異常相關。需限制動物蛋白攝入,使用氯雷他定抗過敏。嚴重者需糖皮質激素治療,注意監測尿常規預防腎炎。
7、闌尾炎:
轉移性右下腹痛伴嘔吐發熱需警惕。血常規顯示中性粒細胞升高,超聲檢查可確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是標準治療方案,延誤可能引發穿孔性腹膜炎。
8、腸痙攣:
寒冷刺激或乳糖不耐受常見誘因,表現為突發臍周絞痛。可用熱水袋熱敷,嬰兒飛機抱姿勢緩解。反復發作需排查牛奶蛋白過敏,必要時更換水解配方奶粉。
9、泌尿系統感染:
腹痛伴隨尿頻尿急,嬰幼兒可能僅表現為發熱。尿常規可見白細胞升高,需足療程使用頭孢類抗生素。注意會陰部清潔,治療期間每日飲水量增加50%。
10、心理因素:
考試壓力或家庭變故可能引發心因性腹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分散注意力可緩解。建議建立規律作息,通過游戲療法疏導情緒。持續1個月以上需心理科評估。
兒童腹痛期間應選擇米粥、面條等低渣飲食,避免豆類、碳酸飲料等產氣食物。每日進行15分鐘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學齡兒童可練習腹式呼吸放松。記錄疼痛發作時間、部位及伴隨癥狀,就醫時提供詳細病史。注意觀察精神狀態,出現持續嘔吐、血便、嗜睡等危險信號需立即急診。預防方面需注意飲食衛生,規范接種疫苗,建立規律排便習慣,過敏體質兒童應定期檢測過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