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皮膚過敏出現(xiàn)瘙癢疙瘩可通過冷敷止癢、外用藥物、口服抗組胺藥、排查過敏原、就醫(yī)治療等方式緩解。該癥狀通常由蚊蟲叮咬、接觸性皮炎、食物過敏、藥物過敏、蕁麻疹等原因引起。
1、冷敷止癢:用毛巾包裹冰塊或冷水浸濕紗布敷于患處,低溫可收縮毛細血管減輕紅腫瘙癢,每次冷敷10-15分鐘,避免凍傷皮膚。穿著寬松純棉衣物減少摩擦刺激,避免抓撓防止繼發(fā)感染。
2、外用藥物: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緩解瘙癢,激素類藥膏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減輕炎癥反應(yīng),鈣調(diào)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適用于面部等薄嫩皮膚。使用前需清潔患處,破潰皮膚禁用含酒精制劑。
3、口服抗組胺藥: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組胺藥可阻斷組胺受體緩解瘙癢,嗜睡副作用較輕。賽庚啶等一代藥物止癢效果更強但可能引起困倦,建議睡前服用。持續(xù)瘙癢可聯(lián)合H2受體阻滯劑如雷尼替丁增強療效。
4、排查過敏原:記錄發(fā)病前24小時接觸過的可疑物質(zhì),包括新?lián)Q洗化用品、床品材質(zhì)、睡前飲食等。塵螨過敏需定期高溫清洗寢具,花粉過敏者夜間關(guān)閉門窗,寵物皮屑過敏需隔離臥室區(qū)域。
5、就醫(yī)治療:伴隨呼吸困難、喉頭水腫等全身癥狀需立即急診處理。慢性蕁麻疹患者需檢測甲狀腺功能等指標,頑固性病例可能需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治療。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IgE檢測可明確特異性過敏原。
急性期避免食用海鮮、芒果等易致敏食物,選擇燕麥粥、百合等清熱食材。保持室溫20-24℃及40%-60%濕度,沐浴水溫不超過38℃。穿著淺色衣物便于觀察皮損變化,指甲修剪平滑減少抓傷風險。癥狀持續(xù)超過48小時或出現(xiàn)發(fā)熱等感染征象時需皮膚科就診,必要時進行斑貼試驗鑒別接觸性過敏原。夜間瘙癢顯著者可提前1小時服用抗組胺藥,配合冥想放松改善睡眠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