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產后的子宮脫垂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損傷、腹壓增加、激素水平變化、先天結締組織薄弱等因素引起,表現(xiàn)為下體墜脹感、排尿異常、腰骶酸痛、陰道腫物脫出、性交不適等癥狀。
1、下體墜脹感:分娩過程中盆底支持結構過度拉伸,導致子宮位置下移。站立或腹壓增高時盆腔臟器壓迫陰道壁,產生持續(xù)下墜感。建議避免提重物,堅持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
2、排尿異常:膀胱頸位置改變可能導致壓力性尿失禁或排尿困難。咳嗽打噴嚏時漏尿常見,嚴重者需用手還納脫垂組織才能排尿。可進行膀胱訓練,定時排尿控制飲水量。
3、腰骶酸痛:子宮韌帶牽拉引發(fā)腰骶部鈍痛,久站后加重。疼痛可能放射至會陰部,與盆腔神經(jīng)受壓有關。使用骨盆帶支撐,每日熱敷15分鐘緩解肌肉緊張。
4、陰道腫物脫出:Ⅱ度以上脫垂可見宮頸或宮體從陰道口脫出,摩擦可能導致潰瘍出血。需保持會陰清潔,避免長期使用衛(wèi)生護墊。子宮托可作為非手術干預選擇。
5、性交不適:陰道松弛及脫垂組織影響性生活質量,可能伴隨性交痛或快感減退。建議嘗試側臥位,同房前排空膀胱。產后6周復查評估盆底功能恢復情況。
產后飲食應增加蛋白質攝入促進組織修復,如魚肉、雞蛋、豆制品;維生素C豐富的柑橘類水果有助于膠原蛋白合成。避免便秘需補充膳食纖維,燕麥、紅薯、菠菜都是優(yōu)質選擇。溫和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可循序漸進開展,避免跳繩、深蹲等增加腹壓的動作。每日進行3組凱格爾運動,每組收縮8-12次,持續(xù)6秒以上。會陰冰敷可緩解初期腫脹,2周后改為溫水坐浴。發(fā)現(xiàn)脫出物無法回納或出現(xiàn)出血感染時需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