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肥胖癥可通過內分泌科、營養科、兒科、運動醫學科、心理科等科室聯合干預。肥胖可能與遺傳因素、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內分泌紊亂、心理行為問題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體重超標、代謝異常、睡眠障礙、自卑焦慮等癥狀。
1、內分泌科:兒童肥胖可能與下丘腦-垂體軸功能異常、胰島素抵抗等內分泌疾病有關。需檢測生長激素、甲狀腺功能、皮質醇等指標,排除庫欣綜合征、甲減等病理因素。藥物干預需謹慎,二甲雙胍僅用于嚴重胰島素抵抗的青少年。
2、營養科:制定個性化膳食方案,控制每日熱量攝入在1200-1600千卡。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用全谷物替代精制碳水,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如燕麥、藜麥。建立三餐定時定量、減少外食、避免高糖飲料等行為模式。
3、兒科:監測生長發育曲線,評估骨齡超前風險。篩查肥胖相關并發癥,如非酒精性脂肪肝、黑棘皮病、性早熟等。對于BMI>95百分位的患兒,需進行口服糖耐量試驗及血脂檢測。
4、運動醫學科:設計漸進式運動處方,從每天30分鐘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開始,逐步加入抗阻訓練。避免劇烈運動導致關節損傷,推薦騎自行車、橢圓機等低沖擊運動。家庭運動參與度對長期效果至關重要。
5、心理科:認知行為療法改善體像障礙,處理因肥胖導致的校園霸凌創傷。通過正念飲食訓練減少情緒性進食,建立家長-兒童聯合獎懲機制。對于暴食癥等共病精神障礙需專業干預。
調整家庭飲食結構,增加蔬菜、優質蛋白占比,用橄欖油替代動物油脂。培養每日6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習慣,減少屏幕時間。定期監測體重、腰圍、體脂率等指標,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管理模式。對于合并嚴重代謝異常的患兒,需考慮減重代謝手術等醫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