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早期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損傷、長期腹壓增高、激素水平下降、結締組織薄弱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凱格爾運動、子宮托使用、雌激素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松弛:妊娠分娩或年齡增長導致盆底支持結構松弛,表現為陰道口異物感或下墜感。堅持凱格爾運動可增強盆底肌張力,避免提重物及長時間站立。
2、分娩損傷:多產、急產或巨大兒分娩造成盆底筋膜撕裂,常伴隨壓力性尿失禁。產后及時進行盆底康復訓練,必要時使用子宮托輔助支撐。
3、長期腹壓增高:慢性咳嗽、便秘或肥胖持續增加腹腔壓力,可能加重子宮下移。控制體重、治療基礎疾病,排便時避免過度用力。
4、激素水平下降:絕經后雌激素缺乏導致盆底組織萎縮,陰道黏膜干燥瘙癢。局部應用雌激素軟膏可改善組織彈性,配合陰道保濕劑緩解不適。
5、結締組織薄弱:先天膠原蛋白合成障礙或營養不良削弱支撐力,多合并膀胱膨出。輕度脫垂可采用生物反饋治療,重度需考慮骶棘韌帶固定術或陰道封閉術。
日常需增加富含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的飲食如魚類、柑橘,避免咖啡因及辛辣食物刺激。每周進行3次游泳或瑜伽等低沖擊運動,睡眠時墊高臀部減輕壓迫感。出現排尿困難、反復尿路感染或脫出物無法回納時需及時就診,避免長期使用衛生護墊造成摩擦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