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變可通過調整用眼習慣、補充營養素、控制基礎疾病、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眼底損傷可能由長期用眼疲勞、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血壓眼底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等原因引起。
減少持續近距離用眼時間,每30分鐘遠眺20秒,避免在昏暗環境下閱讀或使用電子設備。保持每天戶外活動1-2小時,自然光線有助于調節視網膜多巴胺分泌。使用防藍光眼鏡可能緩解數碼視疲勞,但需注意其效果存在個體差異。
增加葉黃素、玉米黃質攝入,如菠菜、羽衣甘藍等深綠色蔬菜。補充Omega-3脂肪酸可通過食用三文魚、亞麻籽實現。維生素C柑橘類和維生素E堅果的抗氧化組合有助于延緩視網膜光損傷。避免高糖飲食可降低糖基化終產物對視網膜微血管的損害。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能與長期高血糖導致的微血管滲漏有關,通常表現為視物變形、飛蚊癥等癥狀。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維持在130/80mmHg以下,眼底動脈硬化可能引發視網膜出血、棉絮斑等體征。定期進行眼底照相和OCT檢查可早期發現病變。
濕性黃斑變性可注射雷珠單抗、阿柏西普等抗VEGF藥物。視網膜靜脈阻塞引起的黃斑水腫可采用地塞米松玻璃體內植入劑。干眼癥相關眼底不適可使用環孢素滴眼液改善眼表環境。所有藥物使用需在眼科醫師指導下進行。
視網膜脫離需行玻璃體切割聯合硅油填充術。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考慮全視網膜光凝術。手術干預時機取決于視力下降速度和眼底出血程度,術后需保持特定體位2-4周以促進恢復。
建議每周進行3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促進眼周血液循環。烹飪時選擇清蒸、涼拌等少油方式,每日攝入15克堅果補充維生素E。睡眠時抬高床頭15度可降低眼靜脈壓。建立視力監測檔案,每半年檢查視力、眼壓和眼底,糖尿病患者應每季度復查。避免突然用力、劇烈咳嗽等可能誘發眼底出血的動作,高溫桑拿或潛水等極端環境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