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核心和希望,家長們對孩子的保護絲毫不敢松懈。當孩子出現不適時,一些家長選擇直接就醫,一些家長選擇適當觀察,還有一些家長常常根據“經驗”自行喂藥,殊不知,兒童用藥可沒那么簡單。
兒童益生菌如何使用?
發熱的寶寶該去醫院嗎?
孩子腹瀉了怎么辦?
老人給孩子喂藥常常碾碎拌果汁可以嗎?
一定不能給孩子吃的抗生素有哪些?
……對于這些問題,您都能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No.1
關于益生菌的那些事兒
國家發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提到,“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一時間,各大商家開始廣泛宣傳益生菌可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很多家長為了保護孩子開始購買各種含有益生菌的保健品或食品給孩子服用。
益生菌真的可以預防病毒感染嗎?
根據《中國消化道微生態調節劑臨床應用共識(2016版)》,微生態調節劑的定義是在微生態學理論指導下所生產的一類能夠調節腸道微生態失衡,保持微生態平衡,提高宿主(人、動植物)健康水平或增進健康狀態的生理性活菌(微生物)制品,同時也包括這些菌體的代謝產物以及促進這些生理菌群生長繁殖的物質制品。
目前較為通行的意見是把微生態調節劑分成: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
益生菌是在適量攝入時,對宿主(人類)的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主要功能是改善宿主的微生態平衡。
益生元能促進益生菌生長繁殖的物質。
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組合。
在兒童中使用較多的微生態調節劑是益生菌。一般情況下,兒童使用益生菌是為了促進腸道內的細菌平衡,抑制以引起感染癥狀的有害菌群增長。
在新冠肺炎診療方案里,推薦使用微生態調節劑僅是一種對于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輔助治療,并未推薦輕癥患者使用,也沒有推薦用微生態調節劑來做未感染者的預防。因為,微生態調節劑并沒有抗病毒的作用。
不同疾病患兒應選擇不同菌種微生態調節劑
根據《益生菌兒科臨床應用循證指南》,應做以下選擇:
1.兒童腹瀉病推薦布拉酵母菌散、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酪酸梭菌活菌散劑、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地衣芽孢桿菌活菌顆粒、復合乳酸菌膠囊、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等。
2.功能性便秘推薦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布拉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桿菌。
3.新生兒黃疸推薦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膠囊、地衣芽孢桿菌活菌顆粒、布拉酵母菌、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和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
4.過敏性疾病推薦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散劑、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凝結芽孢桿菌活菌片、布拉酵母菌散和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
微生態調節劑活菌制劑,除布拉氏酵母菌之外,絕大多數都不宜同時口服抗菌藥物,如需同時使用,服用應間隔2個小時以上。其實,腸道里的天然有益菌種本身也非常多,要保持腸道菌群健康平衡,還得靠均衡的飲食、健康的生活習慣,而不能過多依賴口服微生態調節劑。
No.2
孩子突然發燒怎么辦?
發熱是寶寶生病之后的常見癥狀,寶寶一發熱,全家都著急。其實,發熱是寶寶機體調動免疫力對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的過程,這一過程也鍛煉了寶寶機體的防御能力。所以,對待發熱,家長不要過度驚慌,只要注意觀察,科學處理即可。
處理要點一:發熱先別急著送醫院
如果寶寶大于1歲,精神狀態良好,不影響吃飯、睡覺和玩耍,這種情況下的發熱,一般來說,沒必要立即去醫院。但如果寶寶精神不好,哭鬧不止,煩躁不安或總是蔫蔫的,甚至昏睡不醒,這種情況就要及時就醫。
處理要點二:發熱捂汗不可取
家里的長輩常常叮囑,寶寶發熱時要多蓋被子,捂出汗病就好了。然而,這種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多蓋被子不利于寶寶散熱,太多熱量在寶寶體內聚積,還有可能誘發熱性驚厥。同時,出一身大汗還會導致脫水,寶寶體內水電解質平衡被打亂,對病情恢復更為不利。因此,家長們在注重藥物降溫的同時,也要注意物理降溫,讓寶寶多喝水,還要適當減少衣物,及時幫助寶寶散熱。
處理要點三:發熱抽搐莫驚慌
有的寶寶在發熱后,會出現眼睛上翻,四肢抽搐的情況,這種情況醫學上稱作“熱性驚厥”。熱性驚厥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如果父母小的時候也出現過發熱抽搐的情形,家長就需要格外注意。
發生過熱性驚厥的寶寶再發熱時要及時物理降溫,溫水擦浴,體溫超過38℃需及時服用退熱藥。
發熱抽搐的寶寶到醫院就診,醫生會給寶寶做一些相關的檢查來排查潛在病因。例如,腦核磁共振檢查和腦電圖檢查。由于癲癇是腦子里異常放電造成的,所以發熱抽搐的寶寶需要腦電圖檢查來排除癲癇。
處理要點四:退熱藥切勿過量使用
退熱藥可以減輕寶寶的煩躁,提高舒適度。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兒童退熱藥,整體安全性是可靠的。
但是,如果超劑量給予退熱藥,會讓寶寶承擔很大的用藥風險,有可能造成重要臟器如肝臟或腎臟的損傷。
此外,如寶寶有肝臟、腎臟疾病、哮喘、潰瘍等,使用退熱藥就要慎重些,用藥前一定要咨詢醫生。家長們一定要遵醫囑或按照藥品說明書推薦劑量喂藥。
No.3
給孩子喂藥的常見錯誤
內服藥常見錯誤
1.拌藥不要把藥拌進母乳、糖水、蜂蜜水、果汁、牛奶中讓寶寶服用,因為這樣做會影響藥效、降低藥物的活性。
2.碾碎藥物對于膠囊、雙層糖衣片、腸溶片、緩釋片、控釋片等,不能碾碎服用。因此,也不推薦不會吞服的兒童使用上述劑型的藥物。
3.強行喂藥強行喂藥甚至捏著寶寶鼻子強行灌藥,可能會導致寶寶嗆咳,嚴重時還會使藥物進入呼吸道引發窒息,更會給寶寶心理造成陰影,使孩子今后更加討厭吃藥。
4.一次忘記就加量用藥漏服一次,下次服藥時補上漏服的量,即一次服用兩倍的用量,這會造成人體短時間內藥物濃度過高,藥物的毒性會相應增強,甚至還可引起藥物中毒。如果出現忘記服藥或錯過服藥時間,但又是必須要服用的藥物,可咨詢醫生或藥師后再服藥。
外用藥常見錯誤
1.用大量酒精退燒小兒發熱時用大量高濃度酒精擦浴,可致乙醇吸收中毒,引起呼吸困難,昏迷。
2.濫用貼劑外用貼劑貼敷時間太長易引起接觸性皮炎,特別是新生兒。當貼劑部位出現發紅、瘙癢、脫皮、起皰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使用。
3.藥物濃度過高局部外洗藥物未按規定比例稀釋使用,如外用高錳酸鉀片,未按規定濃度稀釋易造成局部皮膚灼傷。
不遵守服藥時間的要求
許多家長看不懂藥品說明書上的服藥時間要求,也不太重視服藥時間,錯誤地認為反正吃進去就可以了,給兒童健康埋下了很大的隱患,這種做法不可?。∵@里教您認識幾種常見用藥時間的含義。
1.一日×次服用“一日1次”:一般選擇在飯后固定的時間點按時服用;“一日2次”則指每12小時服用一次;“一日3次”并不是隨著一天三頓飯吃,通常是指每8小時服用一次。
2.頓服這可不是說每頓飯后都服藥,而是指把一天用藥量一次性服下,比如阿奇霉素。
3.飯前服用即飯前15~30分鐘服用。如胃黏膜保護劑宜飯前服用,可保護已有損傷的胃黏膜免受食物等刺激。抑制胃酸分泌的藥也宜飯前服用。
4.空腹服藥通常是指飯前1小時或吃飯2小時以后服用。一些腸溶片藥物需要迅速通過胃到達腸道發揮作用,要空腹用藥;中藥補益類藥物也建議空腹服用。完全空腹則是指清晨的空腹。
5.飯后服用即餐后半小時服藥。對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助消化的藥物宜在飯后服用,止咳祛痰藥等多數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所以也應飯后服用。
6.睡前服用即睡前15~30分鐘服用。補鈣藥一般宜臨睡前服用,因為人體血鈣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此時可使鈣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睡前吃抗過敏藥物可以減輕其副作用。平喘藥也應睡前服用,因為哮喘癥狀易在凌晨急性發作,睡前服用可預防凌晨突然發病。
注意:對于未斷奶的嬰兒,由于喂奶時間頻繁,可能無法精準把握寶寶的服藥時間,最好及時咨詢專業的醫生、藥師。
No.4
寶寶拉肚子時的用藥問題
蒙脫石:是一種胃腸黏膜保護劑/吸附劑,適用于急慢性腹瀉。天然蒙脫石微粒粉劑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等有極強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
此外,蒙脫石對消化道黏膜還具有很強的覆蓋保護能力,可修復和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等作用。
用法用量:
兒童1歲以下每日1袋蒙脫石散,分3次服;
1~2歲每日1~2袋,分3次服;
2歲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
服用時將本品倒入半杯溫開水中混勻快速服完。治療急性腹瀉時,蒙脫石散首次劑量應加倍。同時,應將一袋溶于至少50ml的溫水中,以防水量過少而引起寶寶便秘。喂藥時間應與吃飯間隔2~3個小時,否則不能均勻地覆蓋在黏膜表面,并且需間隔一段時間再服用其他藥物,避免吸附。
益生菌:是一類微生態制劑,是在微生態理論指導下,調整微生態失調,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進健康狀態的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和生長促進物質的制品。活菌制劑應用40度水或奶送服。避免與抗菌藥物或胃腸黏膜保護劑同時服用。
腹瀉常用藥用藥順序:醫生開了頭孢類抗菌藥物、蒙脫石散和益生菌制劑,先用哪個,后用哪個呢?
益生菌大多是“活菌”,而抗菌藥物常會“殺死”這些活菌,因此,服用兩種藥物應間隔2個小時。蒙脫石散為胃腸黏膜保護劑/吸附劑,可將胃腸道內的細菌吸附掉,因此益生菌與胃腸黏膜保護劑合用至少間隔1個小時。
三種藥物同時服用時,首先應服用抗菌藥物,以殺滅病原菌,1個小時后服用蒙脫石散等吸附性藥物,來吸附和清除病原菌,再過1個小時服用益生菌調節和恢復腸道菌群。即按照:抗菌藥物--蒙脫石散--益生菌的服用順序。
預防脫水:建議在每次稀便后補充一定量的液體。
小于6個月,補充50ml;
6個月到2歲,補充100ml;
2~10歲,補充150ml;
10歲以上的孩子能喝多少喝多少直到腹瀉好轉。
如果是輕中度脫水,需要口服補液鹽及時糾正,推薦服用口服補液鹽Ⅲ,按說明將一袋溶于250ml溫水,分次服用。如果是中度脫水,要及時到醫院進行靜脈補液。
No.5
一份兒童抗生素“黑名單”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稍微有點頭疼腦熱,很多家長就急于給孩子服用抗生素。有時候一陣抗生素吃下來,孩子的病確實好了,家長就誤以為自己用對藥了,下次還會繼續喂同樣的藥物。還有的可能發生了不良反應或埋下了用藥風險,家長還不明就里。
對于兒童應用抗生素,這里有一個“黑名單”,家長們千萬要避開!
1.氨基糖苷類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等,有一定耳毒性、腎毒性,一般不建議兒童使用。
2.四環素類如土霉素、四環素等,能與新生長牙齒中的鈣結合形成黃色結合物沉著,俗稱“四環素牙”。8歲以下兒童禁用。另外,還能與骨中的鈣相結合抑制嬰兒的骨骼生長。
3.喹諾酮類如吡哌酸、萘啶酸、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會影響兒童軟骨發育。不建議18歲以下兒童使用。
4.呋喃類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等。新生兒紅細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應用呋喃類藥物可發生溶血性貧血。
5.氯霉素新生兒、早產兒由于其肝腎功能發育不完全,葡萄糖轉移酶少,使用氯霉素時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較少,游離藥物就增多,在體內蓄積中毒,即引起“灰嬰綜合征”。還可影響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上述幾種藥物,即使在臨床有明顯應用指征且又無其他抗菌藥物可選用時,也應在醫生的診斷和指導下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