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牙是否需要植骨粉需通過牙槽骨高度測量、骨密度評估、缺牙時間分析、鄰牙狀態檢查、咬合關系測試等方式綜合判斷,通常與牙槽骨吸收程度、骨質疏松、長期缺牙、牙周病、創傷性骨缺損等因素有關。
通過錐形束CT掃描精確測量牙槽骨高度和寬度,骨高度不足5mm或寬度不足3mm時需植骨。三維影像可顯示骨小梁密度,骨密度低于350HU可能影響種植體初期穩定性。數字化導板設計能模擬種植體植入位置與骨粉填充范圍。
缺牙超過6個月可能出現30%-60%骨量吸收,上頜竇區每年骨高度自然降低1-2mm。長期缺牙導致皮質骨變薄,骨髓腔增寬,需通過骨劈開術或引導骨再生技術補充骨粉。即刻種植病例中約25%需要同期植骨。
存在牙周病的鄰牙會使缺牙區骨量減少40%以上,需先進行牙周基礎治療。鄰牙傾斜導致種植空間不足時,可能需骨粉擴展植入區。牙槽嵴頂與鄰牙釉牙骨質界的距離小于3mm時需垂直向植骨。
對頜牙伸長會壓縮種植空間,骨高度不足需上頜竇提升術聯合植骨。夜磨牙患者咬合力超過200N時,骨粉需混合自體骨增強抗壓性。功能性咬合測試中出現骨板折裂音提示需要骨增量。
糖尿病患者骨結合速度慢30%,需復合骨粉促進愈合。骨質疏松患者使用含β-磷酸三鈣的骨粉可提高成骨量。吸煙者骨吸收風險增加2倍,植骨后需嚴格戒煙。放療區域需采用血管化骨移植替代傳統骨粉。
植骨術后建議攝入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蛋,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避免過硬食物造成植骨區受壓。術后6周內避免劇烈運動和游泳,使用沖牙器清潔時避開手術區。骨粉完全融合需3-6個月,期間定期拍攝CBCT監測成骨效果,種植體植入扭矩需達到35N·cm以上視為骨整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