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癥可通過體位訓練、藥物輔助、避免劇烈運動、控制基礎疾病、定期復查等方式改善癥狀。耳石癥通常由頭部外傷、內耳供血不足、骨質疏松、前庭神經炎、梅尼埃病等原因引起。
耳石復位手法是核心干預措施,常用Epley法或Semont法通過特定頭部轉動促使耳石歸位。每日重復2-3次訓練,訓練后保持頭部直立48小時。睡眠時墊高枕頭30度可減少耳石異位風險,避免突然低頭或仰頭動作。
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改善內耳微循環,地西泮緩解急性期眩暈癥狀,異丙嗪控制惡心嘔吐。藥物需配合復位訓練使用,持續用藥不超過2周。耳石癥可能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高血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旋轉性眩暈、平衡障礙等癥狀。
發病期禁止進行瑜伽倒立、跳水、過山車等頭部位置劇烈變化的活動。康復期運動選擇步行、固定自行車等平穩項目,單次運動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游泳需佩戴耳塞避免冷水刺激半規管。
糖尿病患者維持血糖在6-8mmol/L,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耳石癥可能與糖尿病神經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體位性眩暈、視物旋轉等癥狀。每月監測骨密度,鈣攝入量每日不低于800mg。
建立眩暈發作日記記錄誘因、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每半年進行前庭功能檢查,突發聽力下降需立即就診。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耳毒性藥物,乘坐交通工具時備用嘔吐袋。
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D3和Omega-3脂肪酸,每日攝入200g深海魚或10g亞麻籽。太極拳等平衡訓練每周3次可增強前庭代償能力,睡眠環境保持黑暗安靜。淋浴水溫控制在38℃以下,突然眩暈發作時可緊握固定物保持蹲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