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患者可選用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等藥物緩解癥狀。常用藥物包括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甲氨蝶呤、硫酸氨基葡萄糖、潑尼松等,具體用藥需根據關節炎類型及醫生指導選擇。
1、非甾體抗炎藥:
非甾體抗炎藥是關節炎對癥治療的首選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疼痛和炎癥。布洛芬適用于輕中度疼痛,雙氯芬酸鈉對關節晨僵效果顯著。長期使用需警惕胃腸道出血風險,合并胃病患者建議聯用質子泵抑制劑。
2、糖皮質激素:
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用于急性發作期快速控制炎癥,特別適用于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腔局部注射可延緩軟骨破壞,但口服治療不宜超過3個月。需監測血糖升高和骨質疏松等副作用,停藥需逐步減量。
3、改善病情藥:
甲氨蝶呤作為基礎抗風濕藥可延緩關節畸形進展,需配合葉酸服用減少口腔潰瘍。來氟米特適用于中重度類風濕關節炎,起效較慢但維持效果穩定。用藥期間需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和血常規。
4、軟骨保護劑:
硫酸氨基葡萄糖可刺激軟骨基質合成,適用于早中期骨關節炎。需連續服用4-12周顯效,與NSAIDs聯用能減少后者用量。偶見輕度消化道不適, shellfish過敏者禁用。
5、生物制劑:
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如阿達木單抗用于傳統藥物無效患者,需皮下注射給藥。治療前需排查結核和乙肝感染,用藥期間注意預防機會性感染。價格較高但能顯著改善關節功能。
關節炎患者日常應保持適度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活動,避免爬樓梯和深蹲。飲食建議增加深海魚、橄欖油等抗炎食物攝入,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荷。冬季注意關節保暖,使用輔助器具減少承重關節壓力。定期復查評估藥物療效和副作用,切勿自行調整用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