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可通過觀察皮損特征、伴隨癥狀、病程特點、過敏史排查、專業診斷等方式判斷。濕疹通常由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反應、遺傳因素、環境刺激、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濕疹典型皮損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急性期可見滲出傾向,慢性期呈現苔蘚樣變或鱗屑。皮損邊界不清且對稱分布,好發于面部、肘窩、腘窩等部位。瘙癢感明顯,搔抓后可能出現糜爛或繼發感染。
濕疹常伴隨劇烈瘙癢,夜間加重影響睡眠。部分患者出現皮膚干燥脫屑、灼熱感或刺痛。嬰幼兒可能表現為煩躁哭鬧、喂養困難。過敏性體質者可能合并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
濕疹呈慢性復發性病程,癥狀時輕時重,持續超過6周可判斷為慢性濕疹。氣候變化、精神壓力、接觸刺激物等因素易誘發加重。母乳喂養嬰兒多在2-3月齡首發,50%患兒5歲前可自愈。
特應性濕疹患者需排查過敏原,常見包括塵螨、花粉、動物皮屑等吸入性過敏原,以及牛奶、雞蛋、海鮮等食物過敏原。可通過血清IgE檢測或皮膚點刺試驗輔助診斷,但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
皮膚科醫生通過Wood燈檢查、皮膚鏡觀察、病理活檢等手段鑒別銀屑病、接觸性皮炎等相似疾病。診斷需符合Williams標準:瘙癢史+典型皮損形態+慢性復發過程,并排除其他瘙癢性皮膚病。
濕疹患者需避免過度清潔,沐浴水溫控制在37℃以下,使用無皂基洗劑。穿著純棉透氣衣物,室內濕度保持在50%-60%。飲食記錄可疑致敏食物,適量補充維生素D和Omega-3。急性期可局部冷敷緩解瘙癢,慢性期堅持使用保濕霜修復皮膚屏障。癥狀持續加重或繼發感染時需及時就醫,規范使用他克莫司軟膏、氫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藥,嚴重者可考慮紫外線光療或系統性免疫調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