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祛濕可通過黃連、黃芩、黃柏等藥物調理,日常配合薏苡仁粥、赤小豆湯等食療輔助。
黃連含小檗堿成分,能抑制腸道致病菌繁殖,改善濕熱型腹瀉。其苦寒特性可清心火,緩解口舌生瘡癥狀,常與木香配伍治療痢疾。
黃芩擅長清肺胃濕熱,對痰黃黏稠、小便短赤有效。現代研究證實其黃芩苷具有抗炎作用,可降低轉氨酶水平,改善肝膽濕熱證。
黃柏主入下焦,針對陰部潮濕瘙癢、足膝腫痛等癥。與蒼術組成二妙丸,能顯著緩解痛風性關節炎的紅腫熱痛癥狀。
薏苡仁30克煮粥可健脾滲濕,適合舌苔厚膩者。赤小豆與茯苓各20克煲湯,能促進水分代謝,改善下肢浮腫。
艾葉煮水泡腳可驅散寒濕,每周3次。刮痧膀胱經或拔罐于脾俞穴,能加速濕邪排出,但皮膚破損者禁用。
濕熱體質者需長期調理,避免生冷油膩飲食,選擇八段錦、太極拳等柔緩運動。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黃疸時應就醫,排除病毒性肝炎等器質性疾病。日常可飲用淡竹葉茶輔助利濕,保持居所通風干燥,衣物選擇純棉透氣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