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腳腫可通過利尿劑、血管擴張劑、抗凝藥物等方式治療。腳腫通常由靜脈回流障礙、心功能不全、腎功能異常、藥物副作用、營養不良等原因引起。
1、靜脈回流障礙:可能與久坐久站、靜脈曲張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肢沉重感、皮膚色素沉著等癥狀。彈力襪加壓治療可促進血液回流,抬高下肢15分鐘每日3次。藥物可選地奧司明、羥苯磺酸鈣改善微循環。
2、心功能不全:可能與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因素有關,常伴隨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活動耐力下降。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3g,呋塞米、螺內酯等利尿劑可減輕水鈉潴留,地高辛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3、腎功能異常:慢性腎病可能導致蛋白尿、血肌酐升高。限制蛋白質攝入每日0.6g/kg體重,選用復方α-酮酸補充必需氨基酸。臨床常用纈沙坦、貝那普利等ARB類藥物保護腎功能。
4、藥物副作用:鈣通道阻滯劑類降壓藥如氨氯地平可能引發踝部水腫。監測血壓波動情況,醫生可能調整為厄貝沙坦或比索洛爾。中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可輔助改善氣血運行。
5、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時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每日保證1.2g/kg優質蛋白攝入,優先選擇魚肉、蛋清、乳清蛋白粉。復合維生素B族與鋅制劑有助于改善代謝。
日常需控制每日飲水量不超過1500ml,避免高鹽腌制食品。建議每周3次30分鐘快走鍛煉,睡眠時用枕頭墊高下肢。若出現呼吸困難或尿量明顯減少,需立即排查肺栓塞或急性心衰。長期腳腫患者應定期檢測血清白蛋白、BNP及下肢靜脈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