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穿刺是一種通過細針穿刺獲取肝臟組織樣本的醫學檢查手段,主要用于診斷肝臟疾病、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或監測治療效果。該操作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需超聲或CT引導準確定位。
1、診斷用途:肝穿刺能明確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病理類型,鑒別黃疸原因。對于不明原因的肝功能異常或肝臟占位性病變,活檢結果可提供金標準診斷依據。
2、操作流程:術前需檢查凝血功能,消毒鋪巾后經皮穿刺獲取肝組織。常用Menghini針或Tru-Cut針,取材長度約1-3cm,術后需局部壓迫止血并臥床觀察6小時。
3、適應病癥:適用于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前的纖維化評估、自身免疫性肝病確診、肝移植后排異反應監測。對肝臟腫瘤可進行免疫組化分型指導靶向治療。
4、風險控制:可能出現局部疼痛、出血、膽汁漏等并發癥。嚴重出血發生率為0.3%-0.5%,氣胸風險低于0.1%。血小板<60×10?/L或INR>1.5需先糾正凝血功能。
5、替代方案:瞬時彈性成像FibroScan可無創評估肝纖維化,但準確性低于活檢。血清學指標如APRI、FIB-4評分適用于動態監測,無法替代病理診斷。
術后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建議食用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豆腐促進肝細胞修復,可適量補充維生素K含量高的菠菜、西蘭花。恢復期出現持續腹痛或頭暈需立即返院檢查。定期復查超聲確認穿刺部位愈合情況,肝硬化患者穿刺后需延長觀察時間至4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