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典型癥狀包括意識狀態改變、呼吸異常、肌張力變化、驚厥及前囟膨隆。根據出血程度不同,臨床表現可從輕微嗜睡到昏迷不等。
1、意識障礙:
輕者表現為嗜睡或易激惹,重者出現昏迷。這與出血部位壓迫腦干網狀激活系統或大腦皮層功能受損有關。需密切觀察新生兒對刺激的反應程度,若出現呼喚無反應或持續昏睡,需緊急就醫。
2、呼吸異常:
常見呼吸暫停、呼吸節律不整或喘息樣呼吸。出血導致腦干受壓時可能引發中樞性呼吸衰竭。早產兒因呼吸中樞發育不完善更易出現周期性呼吸暫停,需通過血氧監測及時發現異常。
3、肌張力改變:
可表現為肢體過度松軟或強直性痙攣。蛛網膜下腔出血多見肌張力低下,而硬膜下出血常導致角弓反張。需注意新生兒自然體位是否對稱,自發運動是否減少。
4、驚厥發作:
多為局灶性陣攣或微小型驚厥眼球震顫、咀嚼動作。與出血灶刺激皮層或電解質紊亂相關。不同于正常新生兒抖動,驚厥發作不能被約束制止,且常伴眼球異常運動。
5、前囟膨隆:
提示顱內壓增高,常見于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需在安靜狀態下觸診前囟張力,同時觀察頭圍增長是否過快。合并顱縫分離時可能聽到"破壺音"。
對于存在產傷史、早產或低出生體重的高危新生兒,建議出生后72小時內持續監測生命體征。母乳喂養時可適當抬高頭部15-30度,避免突然體位變動。日常護理中需記錄每日覺醒時間、喂養量及異常動作,發現異常神經癥狀應立即進行頭顱超聲檢查。維持適宜環境溫度減少耗氧量,避免聲光刺激誘發驚厥。維生素K1預防性補充可降低晚發性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