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型白癜風可通過光化學療法、局部藥物治療、全身藥物治療、表皮移植手術、心理干預等方式治療。肢端型白癜風通常由自身免疫異常、遺傳因素、氧化應激、神經化學因子、皮膚微循環障礙等原因引起。
窄譜UVB或PUVA療法通過紫外線刺激黑色素細胞再生。治療需每周2-3次,持續3-6個月可見效。光療適合皮損面積小于體表面積20%的患者,治療期間需配合使用潤膚劑保護皮膚。
外用糖皮質激素如鹵米松乳膏可抑制局部免疫反應,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適用于面部皮損。維生素D3衍生物卡泊三醇可調節角質形成細胞分化,與光療聯用效果更佳。
口服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潑尼松適用于快速進展期患者,免疫調節劑甲氨蝶呤可控制病情發展。中藥制劑如白癜風膠囊含補骨脂成分,需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
負壓吸皰法移植適用于穩定期局限性皮損,自體黑素細胞移植對節段型白癜風效果顯著。術后需避免劇烈運動,移植區可能出現暫時性色素沉著不均。
認知行為療法可改善患者病恥感,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建立社會支持系統。正念減壓訓練能降低應激反應,必要時可聯合抗焦慮藥物帕羅西汀輔助治療。
日常護理需注意避免外傷和暴曬,穿著寬松衣物減少摩擦。飲食可增加富含酪氨酸的豆制品和堅果,限制維生素C過量攝入。規律進行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改善微循環,定期隨訪監測病情變化。皮損穩定6個月以上可考慮美容遮蓋等輔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