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長馬牙可通過局部清潔、避免摩擦刺激、觀察等待等方式治療。馬牙通常由上皮細胞堆積、口腔黏膜角化異常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潔:
使用無菌紗布蘸取溫水,輕柔擦拭牙齦表面,每日1-2次。避免使用酒精或刺激性清潔劑,防止損傷口腔黏膜。哺乳后及時清理殘留奶漬,減少細菌滋生。
2、避免摩擦刺激:
禁止用針挑破或硬物刮擦馬牙,防止繼發感染。選擇柔軟材質的奶嘴和衣物,減少對牙齦的機械摩擦。哺乳時注意調整嬰兒銜乳姿勢,避免過度壓迫牙齦。
3、觀察等待:
馬牙多為生理性表現,通常2-3周自行消退。每日檢查口腔黏膜是否發紅腫脹,記錄馬牙數量變化。若伴隨拒食、哭鬧需及時就醫評估。
4、病理性因素:
馬牙可能與維生素A缺乏、先天性角化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白色硬結密集分布、牙齦充血等癥狀。需檢測血清維生素水平,必要時補充維生素AD制劑。
5、感染預防:
出現黏膜破損時可涂抹紅霉素軟膏預防感染。接觸嬰兒口腔前需徹底洗手,定期消毒哺乳器具。合并鵝口瘡時需聯合制霉菌素局部治療。
哺乳期母親應保持均衡飲食,適量增加維生素B族和鋅的攝入,如瘦肉、全谷物和堅果。嬰兒清醒時進行輕柔的面部按摩,促進口腔血液循環。注意觀察體溫和進食量變化,若馬牙持續超過1個月或伴隨發熱,需兒科專科就診排除念珠菌感染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