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前兆主要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疲勞和下肢水腫。這些癥狀可能提示冠狀動脈疾病、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潛在問題。
1、胸痛:
心臟缺血引發的胸痛多表現為胸骨后壓榨性疼痛或悶脹感,可向左肩、下頜或背部放射。典型心絞痛常在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緩解。不典型癥狀可能包括上腹痛或燒灼感,易被誤認為胃部疾病。
2、呼吸困難:
心臟泵血功能下降時,肺部淤血會導致活動后氣促,嚴重者出現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或端坐呼吸。早期可能僅表現為爬樓梯時氣短,隨病情進展可在輕微活動甚至靜息時發生,常伴有咳嗽、咳粉紅色泡沫痰等左心衰竭表現。
3、心悸:
心律不齊可引起心搏異常感,患者自覺心跳沉重、過快或不規則。房顫時脈搏強弱不等且節律絕對不齊,室性早搏可能出現心臟停跳感。部分患者伴隨頭暈、黑朦,嚴重者可發生暈厥。
4、疲勞:
心輸出量減少導致組織灌注不足時,會出現持續乏力、運動耐量下降。患者常描述為"提不起精神"或"走不動路",這種疲勞感休息后不能完全緩解,可能與慢性心力衰竭導致的代謝異常有關。
5、下肢水腫:
右心功能不全時靜脈回流受阻,表現為雙下肢對稱性凹陷性水腫,傍晚加重晨起減輕。早期見于踝部,逐漸向上發展至小腿,嚴重者出現腹水。按壓脛骨前皮膚后可見持續數秒的凹陷,需與腎臟疾病或靜脈回流障礙鑒別。
保持低鹽低脂飲食有助于控制血壓和血脂,建議每日鈉鹽攝入不超過5克,增加全谷物和新鮮蔬果攝入。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戒煙限酒,控制體重在BMI<24范圍內。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心電圖檢查。出現持續胸痛超過20分鐘或伴隨冷汗、惡心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