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癌可能由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高脂飲食、腸道菌群失衡、克羅恩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腹痛、體重下降、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腸梗阻等癥狀。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支持性護理等。
1、排便習慣改變:小腸癌可能導致排便頻率增加或減少,糞便形狀變細或呈鉛筆狀。腫瘤生長可能阻塞腸道或刺激腸壁,影響正常蠕動。建議記錄排便變化,及時進行腸鏡檢查。日常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蘋果、奇亞籽。
2、便血或黑便:腫瘤潰破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現為鮮紅色血便或柏油樣黑便。出血量與腫瘤位置相關,高位小腸出血更易呈現黑便。血紅蛋白檢測可評估失血程度。醫療干預包括內鏡下止血、血管栓塞術,藥物可用凝血酶、生長抑素、質子泵抑制劑。
3、腸梗阻癥狀:進展期腫瘤可能導致完全或不完全性腸梗阻,表現為腹脹、嘔吐、排便停止。腹部CT可明確梗阻部位及程度。緊急處理包括胃腸減壓、靜脈補液,手術方式選擇腸切除吻合術或造瘺術。術后需逐步恢復流質飲食。
4、腹痛與腹脹:腫瘤浸潤或腸管擴張可引發持續性或陣發性腹痛,進食后加重。疼痛定位有助于判斷腫瘤部位,臍周痛多見。解痙藥物如顛茄片、匹維溴銨可緩解癥狀,嚴重者需用阿片類鎮痛藥。溫熱敷或輕柔按摩可能減輕不適。
5、全身消耗表現:腫瘤消耗及進食障礙可導致進行性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營養支持包括口服營養補充劑、腸內營養,必要時進行靜脈營養。監測體重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化療期間需保證每日蛋白質攝入≥1.2g/kg。
小腸癌患者應保持規律作息,每日進行30分鐘低強度運動如散步。飲食選擇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蒸魚、蛋羹、豆腐,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纖維粗糧。術后患者需定期復查腸鏡與腫瘤標志物,化療期間注意口腔護理與體溫監測。出現持續腹痛或排便異常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