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器官脫垂主要分為陰道前壁膨出、陰道后壁膨出、子宮脫垂、陰道穹窿脫垂、腸膨出五種類型。
1、陰道前壁膨出:膀胱和尿道向陰道前壁突出形成膨出,可能與妊娠分娩、長期腹壓增高等因素有關。輕度膨出可通過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重度需手術修復。
2、陰道后壁膨出:直腸向陰道后壁突出形成直腸膨出,常見于多產或絕經后女性。表現為排便困難、下墜感,生物反饋治療和經陰道后壁修補術是主要干預方式。
3、子宮脫垂:子宮沿陰道下降甚至脫出陰道口,多因盆底支持結構松弛所致。子宮托可暫時緩解癥狀,嚴重者需行子宮骶骨固定術或陰道封閉術。
4、陰道穹窿脫垂:子宮切除術后陰道頂端下移,常伴有小腸或乙狀結腸疝入。腹腔鏡骶骨陰道固定術能有效重建盆底支持結構。
5、腸膨出:盆底缺陷導致小腸或乙狀結腸疝入陰道,多合并其他類型脫垂。表現為下腹壓迫感,需行經腹或腹腔鏡疝修補術。
日常應避免提重物、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壓的行為,堅持盆底肌訓練如橋式運動、深蹲。多攝入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如銀耳、豬蹄,補充維生素E促進組織修復。每周進行3-5次游泳或瑜伽等低沖擊運動,體重指數超過24需控制體重。出現排尿困難、反復尿路感染或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時,應及時到婦科或泌尿外科就診評估手術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