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或排便困難可判斷為便秘。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排便時需過度用力、有排便不盡感,持續超過3個月即符合慢性便秘診斷標準。
便秘可分為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兩類。功能性便秘多與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運動、精神壓力大等因素相關,表現為排便間隔延長但無其他不適。器質性便秘可能由腸道腫瘤、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等疾病引發,常伴隨腹痛、體重下降等報警癥狀。
短期便秘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飲水和適度運動改善。膳食纖維每日應達到25-30克,推薦食用燕麥、紅薯、火龍果等富含可溶性纖維的食物。晨起空腹飲用溫水能刺激胃腸蠕動,順時針按摩腹部也有助于促進排便。
慢性便秘患者需排查潛在疾病,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緩瀉劑。容積性瀉藥如聚卡波非鈣適用于輕度便秘,滲透性瀉藥如乳果糖適合中長期使用。避免濫用刺激性瀉藥,以免造成腸道功能紊亂。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最佳時間為晨起或餐后2小時內,排便時保持蹲位更符合人體生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