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不張屬于需要及時干預的病理狀態,其嚴重程度與病因、范圍及是否合并并發癥密切相關。多數情況下通過規范治療可有效改善,但延誤處理可能引發呼吸衰竭等嚴重后果。
一、病因與分型:
新生兒肺不張可分為阻塞性與非阻塞性兩類。阻塞性多由胎糞吸入、黏液栓堵塞等引起;非阻塞性常見于呼吸窘迫綜合征、肺部感染或膈神經損傷。早產兒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更易發生彌漫性微小肺不張,需特別警惕。
二、臨床表現分級:
輕度肺不張可能僅表現為呼吸頻率稍快,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中度會出現明顯三凹征、發紺,需氧療支持;重度則伴隨呼吸暫停、嚴重低氧血癥,需機械通氣治療。聽診可發現患側呼吸音減弱或消失,胸片顯示肺野透亮度降低。
三、治療與預后:
治療核心是解除病因并促進肺泡復張。對于黏液阻塞可采用體位引流聯合霧化吸入,感染性因素需使用抗生素,早產兒需補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多數患兒在1-2周內肺功能逐漸恢復,但大面積肺不張或合并肺動脈高壓者可能遺留慢性肺部疾病。
日常護理需維持適宜溫濕度,喂養時采取半臥位防反流,定期翻身拍背促進分泌物排出。出院后需定期隨訪肺功能,避免呼吸道感染,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等計劃免疫。母乳喂養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接觸煙霧等呼吸道刺激物必須嚴格禁止。若出現呼吸急促、喂養困難等異常應及時返院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