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痛風多見于中、老年人,40歲以上的男性約占90%,女性多于更年期后發病。近年來,痛風的發病率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從臨床表現看,痛風主要分為:
1.無癥狀期。僅有血尿酸持續性或波動性增高而無癥狀,稱為高尿酸血癥。此期間可長達數年或數十年乃至終生,但多數伴隨年齡增加和血尿酸水平增高而發病。
2.急性關節炎期。常是痛風的首發癥狀,主要表現為:(1)大多數于夜間或凌晨突發關節痛,約24~48小時達到高峰;(2)好發部位是足拇指和第一跖趾關節的單關節處,也可發生于非關節部位;(3)初發痛風者癥狀常在3~10天自行緩解,受累關節皮膚脫屑,發作間歇期全無癥狀;(4)可有發熱,血白細胞增高,血尿酸增高。
3.慢性關節炎期。痛風者若不加以預防和治療,常常頻繁發作,致骨、軟骨的破壞及周圍組織的纖維化和變形。嚴重時形成多處痛風石和瘺管,并在周圍形成慢性肉芽腫,不易愈合。
4.腎臟病變。尸檢證實,約90%~100%的痛風患者有腎臟損害。早期表現為間歇性蛋白尿,漸轉變為持續性蛋白尿,腎臟收縮功能受損,夜尿增多。晚期出現腎功能不全,最終合并心血管病而死亡。
痛風的治療,首先要判斷處于哪個階段,再對癥用藥。
小編提示,在生活中更應注意以下幾方面:(1)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心、肝、腎、魚蝦類、肉類、豆制品、酵母等,詳見本刊2003年第1期12頁);(2)禁酒(含啤酒);(3)適當運動,防止肥胖;(4)多飲水,每天在2000毫升以上,增加尿酸排泄;(5)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藥物,如噻嗪類利尿藥;(6)避免誘發因素和積極治療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