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黏膜長期糜爛可能由干燥環境、頻繁挖鼻、過敏反應、慢性鼻炎、維生素缺乏等原因引起,需警惕繼發感染、鼻中隔穿孔等風險。
破損的黏膜屏障易受細菌病毒侵襲,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可能引發鼻前庭炎或鼻竇炎。局部紅腫熱痛加劇,膿性分泌物增多時需抗生素治療,如阿莫西林、頭孢克肟。
黏膜修復功能受損導致腺體分泌減少,形成惡性循環。使用生理鹽水噴霧保持濕潤,室內濕度維持在50%-60%,避免長時間空調直吹。
糜爛區毛細血管暴露,輕微刺激即可引發出血。棉球壓迫止血無效時,需硝酸銀燒灼或射頻止血。反復出血可能引發貧血。
嗅區黏膜損傷導致氣味分子無法與受體結合。伴隨鼻塞癥狀需排除鼻息肉,嗅覺訓練配合維生素B12、鋅劑可能改善功能。
長期炎癥可能侵蝕鼻中隔軟骨,穿孔后出現哨音、鼻腔結痂。嚴重者需鼻中隔黏膜瓣修補術,術前需控制感染。
日常增加獼猴桃、柑橘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鼻腔涂抹凡士林形成保護膜。避免接觸粉塵、甲醛等刺激物,擤鼻時動作輕柔。持續癥狀超過兩周或伴隨發熱頭痛,需耳鼻喉科進行鼻內鏡評估。有吸煙習慣者需戒煙,二手煙暴露同樣延緩黏膜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