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內觸及硬塊可能由陰道囊腫、尖銳濕疣、陰道壁膨出、子宮內膜異位結節或腫瘤等因素引起,需結合具體癥狀及檢查明確診斷。
1、陰道囊腫:
陰道壁腺體阻塞可能形成巴氏腺囊腫或表皮樣囊腫,觸診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圓形硬結,通常無痛感。囊腫體積較大時可能影響性生活或排尿,繼發感染會出現紅腫熱痛。治療以局部消毒和抗生素控制感染為主,必要時行囊腫造口術引流。
2、尖銳濕疣: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導致的菜花樣贅生物,質地堅硬且表面粗糙,常伴陰道分泌物增多。病變多發時可融合成團塊,需通過醋酸白試驗或病理活檢確診。治療采用激光消融或冷凍療法,同時需排查其他性傳播疾病。
3、陰道壁膨出:
盆底肌松弛導致直腸或膀胱向陰道突出,在陰道口可觸及半球形包塊,咳嗽時增大。多發生于產后或絕經后女性,常伴尿失禁或排便困難。輕癥通過凱格爾運動改善,重度需行盆底重建手術。
4、內膜異位結節:
子宮內膜組織異位種植于陰道直腸隔,形成觸痛明顯的紫藍色結節,月經期疼痛加劇。病灶可能侵犯直腸導致便血,超聲檢查可見不均勻回聲團。治療需口服孕激素或GnRH-a類藥物抑制病灶。
5、腫瘤性病變:
陰道纖維瘤或平滑肌瘤表現為活動性良好的實性腫物,惡性腫瘤則質地堅硬且生長迅速,晚期出現潰瘍出血。陰道鏡活檢可鑒別性質,良性腫瘤擇期切除,惡性腫瘤需根據分期選擇放化療方案。
建議避免自行擠壓或刺激硬塊,穿著棉質透氣內褲并保持外陰清潔。每日溫水坐浴可緩解炎癥癥狀,同房時使用潤滑劑減少摩擦。記錄硬塊變化情況,包括是否隨月經周期變化、是否伴異常出血等。出現持續增大、破潰出血或劇烈疼痛時,需立即就診婦科進行陰道鏡檢查、超聲或MRI等影像學評估。40歲以上患者應定期進行HPV篩查和宮頸防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