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骨髓炎早期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隨病情進展可能出現高熱、活動受限及膿液形成。癥狀發展可分為局部炎癥反應、全身感染征象、骨質破壞三個階段。
1、局部紅腫:
早期典型表現為病變部位皮膚發紅、皮溫升高,常見于長骨干骺端如股骨遠端或脛骨近端。觸診時有明顯壓痛,嬰幼兒可能表現為哭鬧拒按。這種炎癥反應由細菌感染引發骨膜血管擴張導致,需與外傷性腫脹鑒別。
2、持續高熱:
病程進展期體溫可達39℃以上,伴有寒戰、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癥狀。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常見弛張熱型,新生兒可能表現為體溫不穩定。發熱源于細菌毒素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顯著升高。
3、功能障礙:
患兒會出現患肢保護性姿勢,拒絕負重或活動。下肢受累時表現為跛行,上肢病變時可見假性癱瘓。這種功能障礙由炎癥刺激神經末梢及肌肉痙攣引起,關節腔未受累時被動活動度通常正常。
4、膿腫形成:
發病1-2周后可能觸及波動感,提示骨膜下或軟組織膿腫形成。膿腫破潰后可見竇道排膿,慢性期可能出現死骨碎片排出。影像學檢查可見骨質破壞伴周圍軟組織腫脹,MRI能早期發現骨髓水腫。
5、慢性遷延:
未經規范治療的病例可能轉為慢性骨髓炎,表現為間歇性低熱、患肢增粗變形和皮膚色素沉著。X線可見骨質硬化、死骨形成及包殼骨,可能伴發病理性骨折。少數特殊病原體感染如結核性骨髓炎起病更隱匿。
患兒日常需保證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蛋促進組織修復,急性期嚴格臥床休息避免病理性骨折。恢復期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漸進式關節活動訓練,定期復查炎癥指標和影像學。注意觀察體溫變化及患肢血液循環,出現異常疼痛加劇或新發腫脹應及時復診。慢性骨髓炎患者需長期隨訪至骨骼發育成熟,預防肢體不等長等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