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異性外陰炎可能由局部刺激、衛生習慣不良、過敏反應、內分泌失調、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1、局部刺激:外陰長期接觸化纖內褲、衛生巾或尿液刺激,導致皮膚屏障受損。減少摩擦刺激,選擇純棉透氣內衣,避免使用堿性洗劑沖洗外陰。
2、衛生問題:經期護理不當或如廁后清潔方向錯誤,易造成細菌滋生。每日清水清洗外陰1次,排便后從前向后擦拭,保持會陰部干燥清爽。
3、過敏反應:對洗滌劑、避孕套或藥物成分產生接觸性皮炎。立即停用致敏產品,局部冷敷緩解瘙癢,必要時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4、激素波動: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陰黏膜萎縮變薄。可遵醫囑使用雌三醇乳膏,增加豆制品攝入,維持規律性生活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5、微生物感染: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條件致病菌有關,常表現為紅腫、灼痛、異常分泌物。需進行分泌物培養,根據結果選擇莫匹羅星軟膏或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治療,合并真菌感染時聯用克霉唑乳膏。
日常需避免久坐壓迫會陰,選擇寬松褲裝;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適量食用酸奶調節菌群;適度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出現持續瘙癢、潰瘍或血性分泌物應及時婦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