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息肉可通過內鏡下切除術、經肛門局部切除術等方式治療。直腸息肉通常由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高脂飲食、膽汁酸代謝異常、腸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遺傳性疾病可導致直腸息肉多發。這類患者需定期腸鏡監測,發現直徑大于1厘米的息肉建議內鏡下切除。日常生活中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糙米等全谷物。
潰瘍性結腸炎等慢性炎癥可能誘發炎性息肉。控制原發病是關鍵,可選用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抗炎藥物。伴隨腹瀉癥狀時需注意補充電解質,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食物。
長期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會促進息肉形成。調整飲食結構為首要措施,每日需保證500克蔬菜攝入,優選西蘭花、胡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紅肉攝入每周不超過500克。
膽汁酸代謝紊亂與息肉發生相關。可能與膽囊切除術后膽鹽池改變有關,通常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腹部隱痛等癥狀。可考慮使用熊去氧膽酸調節膽汁酸代謝。
腸道微生態失衡可能促進息肉生長。可能與長期使用抗生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等癥狀。建議補充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日常可食用酸奶、泡菜等發酵食品。
直腸息肉患者需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術后恢復期應避免劇烈運動,飲食從流質逐步過渡到普食。定期復查腸鏡是監測復發的關鍵,建議每1-3年根據息肉性質進行隨訪。保持每日2000毫升飲水量,限制加工肉制品攝入可降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