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肝腎毒性、神經系統損害、二重感染等。
1、胃腸道反應:
抗菌藥可能刺激胃黏膜或改變腸道菌群平衡,常見癥狀為惡心嘔吐、腹瀉腹脹。青霉素類、頭孢類、大環內酯類藥物易引發此類反應。進食后服藥、補充益生菌可減輕不適。
2、過敏反應:
β-內酰胺類抗菌藥易誘發過敏反應,輕者出現皮疹瘙癢,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使用前需詳細詢問過敏史,青霉素類藥物需規范皮試。一旦出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需立即腎上腺素搶救。
3、肝腎毒性: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可能損傷腎小管,表現為血肌酐升高;四環素類、利福平可能引起轉氨酶異常。長期使用需監測肝腎功能,避免與利尿劑等腎毒性藥物聯用。
4、神經系統損害:
氟喹諾酮類可能導致頭痛失眠,氨基糖苷類可引發耳鳴耳聾。老年人使用時應調整劑量,避免與鎮靜藥物同服。出現四肢麻木等周圍神經炎癥狀需及時停藥。
5、二重感染:
廣譜抗菌藥可能破壞正常菌群,導致白色念珠菌感染或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長期使用需警惕口腔白斑、偽膜性腸炎,必要時聯用抗真菌藥物。
使用抗菌藥期間應保持充足飲水,避免酒精攝入加重肝腎負擔。適當補充含雙歧桿菌的酸奶有助于維持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不良反應需立即就醫,不可自行調整用藥方案。用藥后若出現持續乏力、黃疸或血便等警示癥狀,應及時復查肝腎功能及血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