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需根據病情活動度決定是否長期用藥,輕度間歇期可停藥觀察,中重度或頻繁復發者需持續藥物控制。疾病活動度與腸道黏膜修復程度是決定因素。
疾病分為活動期與緩解期。活動期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結腸鏡顯示黏膜充血糜爛;緩解期癥狀消失,黏膜愈合。每年復發≥2次或存在腸壁纖維化者需長期維持治療。
氨基水楊酸制劑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是基礎用藥,激素潑尼松、布地奈德用于急性期誘導緩解。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巰嘌呤適用于激素依賴者,生物制劑英夫利昔單抗、維得利珠單抗用于難治性病例。
每3-6個月復查糞便鈣衛蛋白、腸鏡,藥物濃度監測指導生物制劑使用。黏膜完全愈合者可嘗試階梯降藥,但需警惕復發風險。
合并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者需熊去氧膽酸終身用藥。腸道狹窄、癌變高危患者需縮短監測周期,必要時手術干預。
低渣飲食減少腸道刺激,補充魚油調節炎癥。規律作息避免應激,益生菌雙歧桿菌、乳酸菌輔助維持菌群平衡。
患者需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急性期規范治療6-8周,緩解期至少維持1年無復發再考慮減藥。日常記錄排便次數與性狀,避免高脂辛辣食物,每周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增強腸道蠕動。出現持續腹痛、便血加重或體重下降時需及時復診調整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