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前期可通過控制體重、監測血壓、補充鈣劑、規范產檢、藥物干預等方式預防,通常由血管內皮損傷、胎盤缺血、免疫調節異常、遺傳因素、營養缺乏等原因引起。
孕前BMI超過30或孕期增重過快會增加子癇前期風險。建議通過低GI飲食如燕麥、糙米和適度運動如孕婦瑜伽、散步將孕期增重控制在11-16kg范圍內。每周監測體重變化,避免高鹽高脂飲食。
妊娠20周后定期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需警惕。家庭自測建議選擇早晨安靜狀態,使用經過認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發現血壓波動時及時記錄并聯系產科
每日攝入1000-1500mg鈣元素可降低高危人群發病率。優先通過乳制品、深綠色蔬菜食補,不足部分選用碳酸鈣或檸檬酸鈣補充劑。同時保證維生素D攝入促進鈣吸收,但需避免與鐵劑同服影響吸收率。
子癇前期可能與胎盤生長因子分泌不足、螺旋動脈重塑障礙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尿蛋白陽性、血小板減少等癥狀。孕早期開始建立產檢檔案,重點監測尿蛋白/肌酐比值、子宮動脈血流阻力指數等指標,高危孕婦建議每2周隨訪。
子癇前期可能與血管緊張素敏感性增高、炎癥因子釋放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視力模糊、上腹痛等癥狀。對既往子癇病史或抗磷脂抗體陽性者,孕12-16周起可預防性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嚴重病例需聯合低分子肝素或拉貝洛爾。
預防子癇前期需貫穿孕前、孕中、產后全周期,建議每日攝入60g優質蛋白魚禽蛋豆,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固定自行車,睡眠保持7-9小時。出現持續性頭痛、尿量減少或胎動異常時需立即就醫,產后仍需監測血壓至分娩后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