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漏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膽脂瘤、外傷等因素引起。
1、外耳道炎:耳漏可能與細菌或真菌感染、耳道皮膚損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黃色分泌物、耳道瘙癢等癥狀。保持耳道干燥清潔可緩解癥狀,避免使用棉簽掏耳。急性期可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合并真菌感染時需聯用克霉唑溶液。
2、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耳漏常為膿性分泌物伴聽力下降。慢性中耳炎可能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有關,需通過鼻噴激素改善通氣。鼓室成形術適用于反復發作的慢性病例,乳突根治術可清除病灶。
3、鼓膜穿孔:外傷性穿孔常見于掌擊或爆炸傷,耳漏多為血性液體。炎癥性穿孔多由中耳炎發展而來,表現為持續性膿液滲出。小穿孔可通過燒灼法促進愈合,大面積穿孔需行鼓膜修補術,術后避免用力擤鼻。
4、膽脂瘤:先天性膽脂瘤與胚胎發育異常相關,獲得性膽脂瘤多因中耳負壓形成。特征性表現為惡臭耳漏及傳導性耳聾,CT檢查可確診。需手術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完壁式乳突切除術能保留聽力結構。
5、外傷:顱底骨折可能導致腦脊液耳漏,表現為清水樣液體。外耳道裂傷常見于異物損傷,需清創后包扎。高風險職業者應佩戴耳部防護裝備,交通事故后出現耳漏需排除顳骨骨折。
日常避免游泳時耳道進水,感冒期間不要用力擤鼻涕。耳漏持續超過一周或伴隨眩暈發熱時需及時就診,糖尿病患者更需警惕惡性外耳道炎。聽力下降者應進行純音測聽評估,反復發作的病例建議完善顳骨CT檢查。耳道清潔建議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禁用尖銳物品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