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松動可能由牙周炎、創傷性咬合、骨質疏松、妊娠期激素變化、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可通過牙周治療、咬合調整、營養補充、激素調節、血糖控制等方式干預。
1、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齒松動的常見病理因素,與牙菌斑堆積導致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有關。典型表現為牙齦出血、口腔異味、牙齒移位。需通過齦上潔治、齦下刮治等牙周基礎治療控制炎癥,嚴重者需接受牙齦翻瓣術或引導性組織再生術。
2、咬合創傷:
長期磨牙或牙齒排列不齊可能造成咬合壓力失衡,導致牙周膜損傷。特征性癥狀包括咀嚼疼痛、牙齒敏感。可采用咬合墊矯正夜間磨牙,正畸治療改善牙齒排列,必要時進行調磨修復。
3、骨質疏松:
鈣質流失會降低頜骨密度,常見于絕經后女性及維生素D缺乏人群。日常需增加乳制品、深綠色蔬菜攝入,配合負重運動增強骨強度。確診后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阿侖膦酸鈉、雷洛昔芬等抗骨吸收藥物。
4、激素變化: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會暫時性增加牙齦血管通透性,引發妊娠期齦炎。建議使用軟毛牙刷配合含氟牙膏,每日用溫鹽水漱口3次,分娩后激素水平恢復可逐漸緩解。
5、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佳會加速牙周組織微血管病變,表現為多顆牙齒漸進性松動。需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口服二甲雙胍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每3個月進行專業牙周維護。
日常護理應選用含氟化亞錫的防敏感牙膏,避免咀嚼硬物;增加三文魚、杏仁等富含鈣磷的食物;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低于130克;骨質疏松患者建議每日曬太陽20分鐘促進維生素D合成;妊娠期婦女可使用沖牙器輔助清潔牙齦緣。出現持續松動或伴隨化膿需立即就診口腔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