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經節瘤的癥狀可能由局部壓迫、激素分泌異常、神經功能障礙、血管受累、遠處轉移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頭痛、心悸、高血壓、出汗異常、體重下降等。
腫瘤生長壓迫周圍組織可導致疼痛或功能障礙。頸部副神經節瘤可能引起吞咽困難或聲音嘶啞;腹膜后腫瘤可能導致腹部脹痛或腸梗阻。壓迫癥狀與腫瘤位置密切相關,需通過影像學檢查明確范圍。
功能性腫瘤分泌過量兒茶酚胺,引發陣發性高血壓、心動過速。患者可能出現面色蒼白、手足冰涼等血管收縮表現。24小時尿香草扁桃酸檢測可輔助診斷,α受體阻滯劑如酚芐明可用于術前準備。
腫瘤侵犯交感神經鏈可導致霍納綜合征,表現為眼瞼下垂、瞳孔縮小。迷走神經受累可能引發心律失常或消化功能紊亂。神經電生理檢查有助于評估損傷程度,嚴重者需手術松解神經壓迫。
瘤體包裹血管可能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出現面部水腫或上肢腫脹。動脈浸潤可引發缺血性疼痛或搏動性腫塊。血管造影能顯示腫瘤血供情況,必要時可行血管重建術或腫瘤栓塞治療。
惡性副神經節瘤可通過血液轉移至骨、肝、肺等器官。骨轉移引起病理性骨折,肝轉移導致黃疸腹水。PET-CT可評估全身轉移灶,靶向藥物如舒尼替尼可用于控制晚期病情。
患者日常需監測血壓心率變化,避免劇烈運動誘發高血壓危象。飲食以低鹽高蛋白為主,限制咖啡因攝入。術后患者應定期復查兒茶酚胺水平,每年進行胸部CT隨訪。出現持續性頭痛、視物模糊等表現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