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量過多月經過多可能由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內分泌失調、凝血功能障礙、子宮腺肌癥等原因引起。
1、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會直接增加子宮內膜面積。肌瘤壓迫宮腔可能干擾子宮收縮功能,導致經期出血量明顯增多,部分患者伴有血塊排出或經期延長。臨床可通過超聲檢查確診,體積較小者可采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控制,直徑超過5厘米或引發嚴重貧血時需考慮肌瘤剔除術。
2、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形成的贅生物,常表現為經間期出血或月經量倍增。息肉會阻礙子宮內膜正常脫落修復,導致出血時間延長。宮腔鏡檢查是診斷金標準,對于直徑超過1厘米或有明顯癥狀的息肉,建議行宮腔鏡下息肉電切術,術后需定期復查預防復發。
3、內分泌失調:
黃體功能不足、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內分泌疾病會導致孕激素分泌異常,使子宮內膜持續增厚。當內膜脫落時會出現爆發性出血,常見于青春期和圍絕經期女性。基礎性激素六項檢查可明確診斷,通常采用短效避孕藥或黃體酮進行周期調節,嚴重者需聯合二甲雙胍改善胰島素抵抗。
4、凝血功能障礙:
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凝血異常疾病會顯著增加月經出血量。這類患者除經量增多外,常伴有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等全身出血傾向。需進行凝血四項、血小板計數等實驗室檢查,確診后需補充凝血因子或輸注血小板,同時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
5、子宮腺肌癥:
子宮內膜組織侵入子宮肌層形成的病變,會導致子宮均勻性增大、質地變硬。患者典型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痛經伴月經量增多,超聲檢查可見子宮肌層特征性"柵欄樣"改變。輕癥可用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疼痛,中重度患者需考慮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或子宮全切術。
月經量持續超過80毫升約每小時浸透一片衛生巾且持續6小時以上需及時就醫。日常建議增加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攝入,配合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經期避免劇烈運動和盆浴,使用月經杯可更準確評估出血量;長期出血者每半年需復查血常規和超聲,警惕缺鐵性貧血的發生。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內分泌穩定,體重指數超過24的女性減重5%-10%可顯著改善月經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