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可通過去氨加壓素、丙咪嗪、奧昔布寧等藥物治療,通常由夜間多尿、膀胱功能異常、睡眠覺醒障礙、心理壓力、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夜間多尿:
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尿液生成過多,表現為夜間尿量超過膀胱容量。限制睡前2小時液體攝入,避免含咖啡因或高糖飲料。使用去氨加壓素可減少夜間尿量,需監測血鈉水平。
2、膀胱功能異常:
膀胱容量小或逼尿肌過度活動導致儲尿障礙,常伴隨尿頻尿急癥狀。膀胱訓練如定時排尿可增加容量,奧昔布寧能緩解肌肉痙攣。日間排尿日記有助于評估功能。
3、睡眠覺醒障礙:
深度睡眠期無法感知膀胱充盈信號,與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延遲相關。使用尿床報警器建立條件反射,丙咪嗪可調節睡眠周期。保證規律作息時間改善睡眠質量。
4、心理壓力:
家庭變故或學業壓力可能加重遺尿,表現為突發性尿床加重。認知行為療法緩解焦慮,避免懲罰性教育。遺尿可能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共病。
5、遺傳因素:
父母有遺尿史者患病風險增加3-5倍,與控制排尿的基因多態性相關。多數患兒隨年齡增長自愈,頑固性遺尿需排除脊柱裂等器質性疾病。
每日進行盆底肌訓練如凱格爾運動,晚餐減少高鹽高蛋白食物。選擇吸水性好的隔尿墊,建立獎勵機制增強患兒信心。持續3個月無效或伴隨排尿疼痛需泌尿科就診,排除糖尿病或尿路感染。12歲以上持續遺尿建議進行尿流動力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