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炎可通過肛門指檢、糞便常規檢查、結腸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活檢、血液炎癥指標檢測等方式確診。
1、肛門指檢:醫生戴手套涂抹潤滑劑后,將手指伸入直腸觸診,能直接判斷直腸黏膜是否充血水腫。該方法簡便快捷,可初步篩查肛門括約肌功能異常或直腸腫塊,但無法觀察高位直腸病變。
2、糞便常規檢查:留取新鮮糞便樣本檢測潛血、白細胞、寄生蟲等指標。隱血陽性提示黏膜出血,白細胞增多反映腸道炎癥活動度。需連續檢測3天以提高準確性,但無法區分具體炎癥類型。
3、結腸鏡檢查:通過電子內鏡觀察直腸至回盲部的黏膜狀態,可發現充血糜爛、潰瘍等典型病變。檢查前需清潔腸道,過程中能同步進行活檢或止血治療。腸穿孔發生率約0.1%,腹脹等不適感較常見。
4、組織病理學活檢:在結腸鏡下鉗取病變黏膜,經HE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隱窩結構變形、杯狀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浸潤等特征可確診。需避開壞死組織取材,潰瘍性直腸炎患者需多點活檢。
5、血液炎癥指標檢測:抽取靜脈血檢測C反應蛋白、血沉等非特異性指標。CRP>10mg/L提示急性炎癥,需結合臨床癥狀判斷。反復監測可評估治療效果,但不能作為獨立診斷依據。
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與檢查結果綜合判斷,腸鏡檢查后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恢復期建議食用低渣飲食如米粥、蒸蛋,適量補充含益生菌的酸奶。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便血發熱時需及時復診,長期患者建議每6個月復查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