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真菌治療、抗炎藥物、光療、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治療。脂溢性皮炎通常由馬拉色菌過度增殖、皮脂分泌旺盛、免疫異常、皮膚屏障受損、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使用溫和的清潔產品如硫磺皂或含鋅吡啶硫酮的洗發水,減少頭皮和面部油脂堆積。避免過度清潔導致皮膚干燥,水溫控制在37℃以下,每日清潔1-2次為宜。清潔后及時使用保濕霜修復皮膚屏障。
酮康唑洗劑、二硫化硒洗劑或環吡酮胺乳膏可抑制馬拉色菌繁殖。每周使用2-3次藥用洗劑,停留5分鐘后沖洗。頑固病例可口服伊曲康唑,需監測肝功能。真菌清除后仍需維持治療預防復發。
氫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弱效糖皮質激素短期使用緩解紅腫瘙癢。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適用于面部長期治療。嚴重泛發患者需口服潑尼松控制急性炎癥,療程不超過2周。
窄譜UVB照射每周3次可調節免疫反應,減少皮脂腺活性。光動力療法聯合氨基酮戊酸對頑固性皮損有效。治療期間需加強防曬,避免光敏反應。孕婦及光敏感者禁用。
限制高糖高脂飲食,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入。保證7小時睡眠調節內分泌,避免熬夜加重皮脂分泌。減少精神壓力,練習正念冥想降低應激反應。冬季使用加濕器維持環境濕度40%-60%。
日常護理需長期堅持,選擇棉質透氣衣物避免摩擦刺激。每周進行30分鐘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改善微循環。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食用三文魚、核桃等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癥狀持續加重或繼發感染需及時皮膚科就診,必要時進行皮膚鏡檢或真菌培養指導精準用藥。建立治療日記記錄誘發因素,有助于制定個體化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