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是通過手術切開腹壁及子宮取出胎兒的分娩方式,適用于胎位異常、胎盤前置、胎兒窘迫等特殊情況。
剖宮產通常在陰道分娩可能危及母嬰安全時實施。常見指征包括胎兒臀位或橫位、胎盤完全覆蓋宮頸口、產程停滯超過24小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糖尿病合并巨大兒、雙胎妊娠胎位異常也需考慮手術。既往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古典式剖宮產史者推薦擇期手術。
手術多采用椎管內麻醉,包括腰硬聯合麻醉或持續硬膜外麻醉。麻醉藥物注入蛛網膜下腔可快速阻斷痛覺傳導,產婦保持清醒狀態。全身麻醉僅用于緊急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礙等特殊情況,需氣管插管維持呼吸。
腹壁切口多選擇恥骨聯合上2-3厘米處的橫切口,長度約10-15厘米。子宮下段橫切口可減少出血量和子宮破裂風險,愈合后瘢痕強度較高。古典式縱切口適用于前置胎盤或子宮畸形,但術后需嚴格避孕2年以上。
切開子宮后迅速破膜吸引羊水,術者單手進入宮腔托住胎頭,另一手按壓宮底協助娩出。胎兒完全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斷臍后交新生兒科處理。特殊胎位需采用臀牽引或內倒轉術,雙胎分娩間隔建議控制在15分鐘內。
逐層縫合子宮需用可吸收線連續鎖邊縫合肌層,檢查雙側輸卵管及卵巢狀態。術后6小時開始翻身活動預防靜脈血栓,24小時內拔除導尿管。靜脈輸注縮宮素促進宮縮,疼痛管理可采用帕瑞昔布鈉聯合地佐辛多模式鎮痛。
剖宮產術后需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飲食從流質逐步過渡到普食。傷口護理每日用碘伏消毒并保持干燥,哺乳時采用橄欖球式抱姿減少腹部壓力。建議進行凱格爾運動鍛煉盆底肌,三個月內避免提重物及劇烈運動,產后42天復查評估子宮復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