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關濕疹主要表現為皮膚干燥、紅斑、水皰、鱗屑、瘙癢、色素沉著、皮膚增厚、糜爛、潰瘍和繼發感染。這些癥狀可能由免疫缺陷、機會性感染、藥物反應或營養缺乏等因素引起。
1、皮膚干燥:
艾滋病患者因免疫系統受損,皮膚屏障功能下降,皮脂分泌減少導致皮膚干燥。表現為皮膚緊繃、脫屑,嚴重時出現龜裂。建議使用無刺激保濕劑,避免過度清潔,同時需排查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2、紅斑:
免疫缺陷狀態下易出現多形性紅斑,常見于軀干和四肢。可能與巨細胞病毒或EB病毒感染相關,表現為邊界不清的紅色斑片,部分伴有輕度發熱。需通過血清學檢查明確病原體。
3、水皰:
皰疹病毒感染是艾滋病患者出現水皰的常見原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可引起群集性水皰伴神經痛。水皰內容物初期澄清,后期可能渾濁化膿,破潰后形成潰瘍面。
4、鱗屑:
銀屑病樣皮損在HIV感染者中發生率較高,表現為邊界清楚的紅色斑塊覆蓋銀白色鱗屑。可能與免疫調節異常有關,嚴重時可累及全身皮膚,需與脂溢性皮炎進行鑒別。
5、瘙癢:
約30%艾滋病患者出現頑固性瘙癢,夜間加重。除皮膚病變直接刺激外,可能與膽紅素代謝異常、神經病變或藥物過敏相關。需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可考慮抗組胺藥物緩解癥狀。
6、色素沉著:
腎上腺功能減退或藥物副作用可導致彌漫性色素沉著,好發于面部、手掌皺褶處。部分患者出現特征性的"黑白相間"皮膚改變,需監測血清皮質醇水平。
7、皮膚增厚:
慢性刺激或反復感染可導致局限性皮膚增厚,表現為苔蘚樣變或疣狀增生。需警惕HPV感染導致的鮑溫樣丘疹病,必要時進行皮膚活檢明確診斷。
8、糜爛:
大皰性皮損破潰后形成糜爛面,常見于隱球菌感染或嚴重藥疹。創面暴露易繼發細菌感染,需保持清潔并使用抗菌敷料,同時積極控制HIV病毒載量。
9、潰瘍:
晚期患者可能出現慢性難愈性潰瘍,多與分枝桿菌感染或血管炎相關。潰瘍邊緣不規則,基底可見壞死組織,需進行病原體培養指導抗生素選擇。
10、繼發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是最常見的繼發感染病原體,表現為膿皰、蜂窩織炎或膿腫。嚴重者可發展為敗血癥,需及時進行細菌培養并系統使用抗生素。
艾滋病患者出現皮膚癥狀時應加強營養支持,保證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A、B族、E的攝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膚清潔但不過度清洗,選擇純棉透氣衣物。適當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改善免疫功能,但需避免皮膚摩擦損傷。所有皮膚護理措施需在抗病毒治療基礎上進行,定期監測CD4細胞計數和病毒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