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患者需通過避免誘因、規范用藥、皮膚護理、情緒管理、定期監測等方式控制癥狀。該病可能與免疫異常、感染、過敏原刺激等因素相關,表現為風團、瘙癢等癥狀。
1、規避誘因:明確并遠離過敏原是關鍵。常見誘因包括海鮮、塵螨、花粉、藥物如青霉素、冷熱刺激等。記錄飲食日記與環境接觸史有助于識別個體敏感因素。蚊蟲叮咬或機械摩擦也可能誘發皮膚劃痕癥表現。
2、規范用藥:第二代抗組胺藥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是基礎治療方案,需遵醫囑長期規律服用。頑固性病例可聯用H2受體拮抗劑法莫替丁或生物制劑奧馬珠單抗。避免自行使用激素類藥物。
3、皮膚保護:選擇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避免使用堿性沐浴露。急性發作期可冷敷緩解瘙癢,破損皮膚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指甲定期修剪以防抓傷繼發感染。
4、情緒調節:精神緊張會通過神經肽釋放加重癥狀。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減壓技巧每日練習20分鐘。保證7小時睡眠有助于穩定肥大細胞活性,必要時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干預焦慮狀態。
5、病情監測:每周記錄風團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突發喉頭水腫或呼吸困難需立即急診處理。每3個月復查血常規、IgE水平評估炎癥狀態,過敏原檢測建議每年復查1次。
慢性蕁麻疹患者宜保持飲食清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西蘭花等食物,限制含組胺較高的腌制食品。適度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可改善血液循環,運動后及時清潔汗液。夜間癥狀加重者可提前服用抗組胺藥,臥室濕度維持在50%-60%減少皮膚干燥。病程超過6周需考慮慢性感染灶篩查,合并甲狀腺疾病患者應同步治療基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