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缺鐵性貧血可通過均衡膳食、補充鐵劑、定期監(jiān)測、改善吸收、控制出血風險等方式預防。缺鐵性貧血通常由鐵攝入不足、吸收障礙、需求增加、慢性失血、妊娠期生理變化等原因引起。
1、膳食調整:增加富含血紅素鐵的動物性食物如牛肉、動物肝臟、血制品,配合維生素C豐富的柑橘類水果促進吸收。植物性鐵來源包括黑木耳、菠菜,需注意草酸干擾,建議焯水后食用。避免濃茶、咖啡與鐵劑同服。
2、藥物補充:臨床常用多糖鐵復合物、硫酸亞鐵、琥珀酸亞鐵等口服制劑,宜在兩餐間服用。重度貧血需在醫(yī)生指導下注射右旋糖酐鐵,同時監(jiān)測血清鐵蛋白水平。補鐵療程應持續(xù)至產后3個月。
3、產檢監(jiān)測:妊娠20周后每4-6周檢測血紅蛋白,目標值≥110g/L。出現乏力、蒼白、心悸等癥狀時需加測血清鐵、轉鐵蛋白飽和度。多次妊娠或既往貧血史孕婦應從孕12周開始篩查。
4、吸收優(yōu)化:胃酸缺乏者建議配合維生素C制劑,鈣劑應與鐵劑間隔2小時服用。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需根治治療,炎癥性腸病患者需調整補鐵方案。餐后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可能影響鐵吸收。
5、失血防控:積極治療孕前月經過多,控制痔瘡出血,預防性補充鐵劑適用于雙胎妊娠。分娩時合理控制會陰側切指征,產后及時評估出血量,超過500ml需靜脈補鐵。
預防孕婦缺鐵性貧血需貫穿孕前、孕期及產后全周期,建議孕前3個月開始儲備鐵元素,每日膳食鐵攝入應達20mg。適度進行孕婦瑜伽、散步等有氧運動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避免長時間站立預防下肢靜脈淤血。哺乳期仍需維持高鐵飲食,早產兒母親需延長鐵劑補充至產后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