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沖洗可能引發尿路感染、膀胱痙攣、尿道損傷、電解質紊亂和膀胱穿孔等并發癥。
1、尿路感染:
膀胱沖洗過程中若操作不規范或器械消毒不徹底,可能將外界病原菌帶入尿道或膀胱。常見致病菌包括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患者可能出現尿頻尿急、排尿灼痛等癥狀。沖洗后需監測體溫和尿液性狀,必要時進行尿培養檢查并使用抗生素治療。
2、膀胱痙攣:
沖洗液溫度過低或流速過快可能刺激膀胱逼尿肌強烈收縮。患者表現為下腹絞痛伴急迫性尿失禁,疼痛可放射至會陰部。處理包括調整沖洗液至37℃、降低流速,嚴重時可使用M受體阻滯劑緩解癥狀。
3、尿道損傷:
導尿管插入時機械摩擦或反復操作可能造成尿道黏膜撕裂。男性患者因尿道解剖結構復雜更易發生,表現為插管困難、肉眼血尿或排尿疼痛。輕度損傷可通過留置導尿管休息恢復,嚴重裂傷需尿道成形術修復。
4、電解質紊亂:
大量低壓沖洗可能使水分經膀胱黏膜吸收,尤其在使用蒸餾水沖洗時易引發稀釋性低鈉血癥。患者出現頭痛惡心、意識模糊等水中毒表現。需立即停止沖洗并監測血電解質,必要時靜脈補充高滲鹽水。
5、膀胱穿孔:
膀胱壁存在病變或過度充盈狀態下操作,沖洗壓力過高可能導致全層破裂。突發下腹劇痛伴沖洗液回流減少是典型表現,CT膀胱造影可確診。微小穿孔可保守治療,大于2厘米的破口需緊急手術修補。
實施膀胱沖洗前應評估患者尿道解剖結構和膀胱容量,選擇合適規格的導尿管。沖洗液優先選用生理鹽水并維持在35-37℃,流速控制在80-100滴/分鐘。操作中嚴格無菌技術,沖洗后觀察尿液顏色和出入量平衡。長期留置導尿者建議每日沖洗不超過2次,配合膀胱功能訓練可降低并發癥風險。出現持續血尿、發熱或腹痛加劇需立即停止沖洗并就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