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黃水可能由飲食不當、腸道菌群失衡、乳糖不耐受、病毒性腸炎、膽道梗阻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補充益生菌、避免乳制品攝入、抗病毒治療、手術解除梗阻等方式治療。
高脂飲食或過量食用黃色素食物如南瓜、胡蘿卜會導致糞便染色。短期進食霉變食物可能刺激腸道分泌增多。建議暫停攝入可疑食物,增加米飯、饅頭等低渣飲食,每日補充淡鹽水防止脫水。
長期使用抗生素或頻繁清潔灌腸會破壞腸道微生態。雙歧桿菌等有益菌減少后,膽紅素代謝異常形成黃色稀便。可口服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調節菌群,每日攝入200克無糖酸奶輔助改善。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攝入牛奶后,未消化的乳糖在結腸發酵產生酸性黃色水樣便。典型表現為飲奶后30分鐘出現腸鳴腹瀉。選擇舒化奶或植物奶替代,必要時服用乳糖酶制劑幫助分解。
輪狀病毒或諾如病毒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后,導致吸收功能障礙。黃色水樣便每日可達10余次,多伴低熱嘔吐。蒙脫石散可吸附毒素,口服補液鹽預防電解質紊亂,利巴韋林顆粒適用于重癥抗病毒治療。
膽總管結石或胰頭癌壓迫膽管時,膽汁無法進入腸道致使糞便缺乏膽綠素染色。常伴皮膚鞏膜黃染、陶土樣便。需行ERCP取石術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解除梗阻,術后配合熊去氧膽酸膠囊利膽。
急性期選擇低纖維的米湯、藕粉等流質飲食,恢復期逐步添加蒸蘋果、山藥等收斂性食物。避免韭菜、辣椒等刺激性食材,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每日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促進腸蠕動,癥狀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血便需立即消化科就診。長期反復發作建議完善腸鏡及糞便鈣衛蛋白檢測,排除慢性腸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