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長水泡可能由摩擦刺激、過敏反應、真菌感染、濕疹發作、燙傷等原因引起。
1、摩擦刺激:足部皮膚與鞋襪反復摩擦可能導致表皮分離形成水泡,常見于新鞋磨合期或長時間徒步。選擇透氣合腳的鞋子,使用防磨貼保護易摩擦部位,水泡未破潰時可保留表皮自然吸收。
2、過敏反應:接觸洗滌劑、植物汁液等致敏物質會引發接觸性皮炎,表現為瘙癢性水泡。立即用清水沖洗過敏部位,局部冷敷緩解癥狀,必要時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3、真菌感染:足癬腳氣由紅色毛癬菌感染引起,水泡多出現在足弓或趾縫,伴隨脫屑瘙癢。保持足部干燥通風,外用聯苯芐唑乳膏或特比萘芬噴霧,避免與他人共用鞋襪。
4、濕疹發作:遺傳因素或免疫異常導致皮膚屏障功能障礙,急性期可見密集小水泡。減少抓撓刺激,涂抹氫化可的松軟膏控制炎癥,沐浴后及時使用凡士林保濕。
5、燙傷損傷:高溫液體或物體接觸皮膚造成二度燙傷,水泡內含透明組織液。立即用15-25℃流水沖洗20分鐘,碘伏消毒后覆蓋無菌敷料,避免自行刺破水泡。
日常需穿透氣棉襪和寬松鞋子,運動后及時清潔雙腳。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C促進皮膚修復,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出現化膿、發熱或水泡持續增大超過1周應就診皮膚科,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足部護理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