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黃疸可由膽管癌或膽管結石引起,兩者在病因、癥狀表現及治療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膽管癌多與慢性炎癥、基因突變等因素相關,表現為進行性黃疸、體重下降;膽管結石常由膽固醇代謝異常或膽道感染導致,典型癥狀為陣發性腹痛伴發熱。治療上膽管癌需手術切除或支架置入,膽管結石可通過內鏡取石或藥物溶解。
膽管癌發病與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肝吸蟲感染等慢性刺激有關,基因突變如KRAS、TP53異常促進惡性轉化。膽管結石主要因膽汁成分失衡形成膽固醇或膽色素結晶,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可加速結石增長。兩者均導致膽管狹窄,但癌性梗阻呈漸進性,結石梗阻多為突發。
膽管癌患者黃疸呈無痛性持續加重,伴隨皮膚瘙癢、陶土樣大便,晚期出現惡病質。膽管結石發作時表現為夏科三聯征右上腹痛、寒戰高熱、黃疸,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結石性黃疸波動性明顯,感染控制后可能自行緩解。
增強CT中膽管癌顯示膽管壁不規則增厚伴上游膽管擴張,可見肝內轉移灶。膽管結石在超聲下表現為強回聲團伴聲影,MRCP能清晰顯示結石位置及膽樹形態。動態觀察中癌性狹窄范圍廣泛,結石梗阻多局限在膽總管下端。
膽管癌根治需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或肝葉切除,晚期采用吉西他濱聯合順鉑化療。膽管結石首選ERCP取石,尿酸結石可口服熊去氧膽酸溶解。癌性梗阻需金屬支架長期引流,結石性梗阻解除后膽管功能多可恢復。
膽管癌五年生存率不足20%,易發生淋巴結轉移和血管侵犯。膽管結石經規范治療后復發率約15-30%,定期隨訪可預防并發癥。癌性梗阻需終身監測腫瘤標志物,結石性梗阻解除后肝功能通常恢復正常。
飲食上建議膽管疾病患者采用低脂高蛋白飲食,限制動物內臟攝入;適度有氧運動如步行可促進膽汁排泄;日常需觀察糞便顏色變化,膽管癌術后患者每3個月復查腹部CT,結石患者每年進行肝膽超聲篩查。出現皮膚鞏膜黃染持續加重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