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皮瘤晚期患者臨終前通常經歷五個階段:癥狀加重期、多器官功能衰退期、瀕死期、臨床死亡期和生物學死亡期。
1、癥狀加重期:
患者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加重,胸膜間皮瘤可表現為頑固性胸痛,腹膜間皮瘤則以腹脹、腸梗阻為主要表現。此階段多伴有惡病質狀態,體重持續下降超過原體重的10%。約60%患者出現癌性疲勞,日常活動能力明顯受限,卡氏評分多低于50分。疼痛控制成為首要治療目標,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三階梯止痛原則調整鎮痛方案。
2、多器官功能衰退期:
呼吸衰竭和循環系統衰竭最為突出,動脈血氧分壓常低于60mmHg,需持續低流量吸氧。腎功能損害表現為肌酐清除率降至30ml/min以下,可能出現少尿或無尿。肝功能異常以膽紅素升高為主,血清白蛋白多低于30g/L。神經系統癥狀包括嗜睡、意識模糊等肝性腦病表現。此階段需進行多學科姑息治療團隊干預。
3、瀕死期:
特征性表現為Cheyne-Stokes呼吸,呼吸頻率波動在8-30次/分。外周循環衰竭導致四肢末梢紫紺,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超過3秒。瞳孔對光反射遲鈍,吞咽反射逐漸消失。多數患者出現臨終喉鳴,系咽喉肌肉松弛所致。此階段建議每2小時調整體位預防壓瘡,保持口腔濕潤。
4、臨床死亡期:
表現為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心電圖呈等電位線。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短暫肌陣攣或嘆氣樣呼吸,屬于脊髓反射活動。臨床死亡后4-6分鐘腦細胞開始不可逆損傷。此時應尊重家屬意愿決定是否進行心肺復蘇,需注意醫學倫理原則。
5、生物學死亡期:
尸斑在死亡后2-4小時出現于身體低位部位,尸僵通常從下頜關節開始發展。角膜混濁在8-10小時內形成,直腸溫度每小時下降約1℃。此階段需做好遺體護理,保持適宜室溫,用生理鹽水棉球閉合眼瞼,必要時進行遺體防腐處理。
對于間皮瘤終末期患者,建議采用全人護理模式,每日進行疼痛評估并使用視覺模擬量表記錄。營養支持以易消化流質為主,可少量多次給予高蛋白營養補充劑。體位擺放采用30度半臥位緩解呼吸困難,每2小時協助翻身。心理疏導需采用非語言溝通技巧,通過撫觸、音樂療法減輕焦慮。環境布置應保持光線柔和,減少噪音刺激,允許家屬陪伴。提前討論預立醫療指示和臨終意愿,尊重患者宗教信仰和傳統文化需求。